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

製造業的思維

臺灣的人民相當勤奮,Kichikou走過世界幾個國家,大概沒有像臺灣跟中國這樣勤奮工作的人民。過去,Kichikou會認為國外人士過於懶散,至今依然存著這樣的觀念,但是,程度已經與過去相當不同。

基於這樣的性格,造就出臺灣特殊的製造業型態。Kichikou還記得很多鄰居是在中小型工廠上班,然後領著不高的底薪、每個月要拼命加班來達到生活所需的金錢額度,即使到了星期六,也還要到公司加班,希望可以利用假日這種高比例薪資的時間多賺點錢。

最後,很多Kichikou的鄰居需要長期仰賴醫院過日子。想想,一個人的身體再怎麼健康,心理再怎麼健全,怎麼可能忍受得了20年長期累積下來的勞累、積習?

今天,Kichikou見到臺灣150位大學教授出面批評富士康是臺灣之恥,心裡很有感觸。

在這個「終結血汗工廠、捍衛勞動人權」的連署活動中,指出責無旁貸的三方分別是富士康、中國政府,以及以蘋果電腦為首的跨國品牌公司。Kichikou相當同意這三方責無旁貸,也對蘋果電腦的印象大打折扣。

以iPod為例,平均售價為499美元,其中蘋果電腦要拿走297美元的利潤,給富士康代工的費用只有每部11美元,只佔了所有售價的2.3%,試想,那些受到臺灣高等教育的工程師與研發人員,這些聰明腦袋裡裝的東西,難道無法到蘋果電腦享受那高額的利潤?

也許這件事所凸顯的,不只是富士康一家公司的問題。

政府一直在鼓勵臺灣走向知識經濟,但是,這幾年下來,似乎看不見更具體的成果。知識經濟所賺的錢,是倍數的錢;可是走向代工製造業,還是賺加法的錢。每年踏出校園的優秀人才,選擇到鴻海、富士康之類的公司上班,或是投身到臺積電、友達光電這樣的公司,賺取每年百萬的薪水。

短期來看,這些優秀人才似乎高人一等,但是長期來說呢?有多少人必須在這樣的環境中鬥爭而上?又有多少人不願意鬥爭而選擇領著死薪水?又有多少人成了鬥爭的犧牲者,離開這些環境後發展出自己的一片天,又或者,形成更多的社會問題?

如果政府應該要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事情、看待問題,那麼,對於富士康這麼一間工廠所衍生出來的問題,更應該要站到制高點觀看問題、解決問題,否則,這些臺灣基本結構的問題,恐怕不是簽定ECFA就可以解決,也不是鼓勵富士康回臺灣,就可以把整體臺灣人民、臺灣經濟給向上抬升的!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