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

恐佈的熱錢!

話說這金融業應該要避開風險,但是早在金融海嘯以前,金融業似乎形成了一種氛圍,也就是【追尋風險】。

這個舉動雖然在金融海嘯以後受到多國政府的監督,但是海嘯的發源地—美國,依然為了一己之私以鄰為豁,名義上是救經濟大量印鈔票,實際上卻希望製造出通貨膨脹以挽救美國國內可能出現的通貨緊縮。

大量印鈔票的結果,促使金錢大量地流向新興市場,這幾天,亞洲除了日本以外的央行不斷升息,包括澳洲的六度升息、印度的連續五次升息、馬來西亞三度升息,以及咱們臺灣也二度升息。

熱錢一旦大量湧入,最直接的方式是購買股票,因為變現快,因此比起資產更獲外資青睞。舉個例子來說,如果美國的約翰花了10萬美元,以31元的匯率換進了310萬元新臺幣進行投資,這310萬元的投資因為股市上漲,在10%的獲利後了結出場,共獲得341萬元資金在手。倘若當時的匯率已經來到30元的價位,約翰將可以換回11.36萬美元。股市的獲利加上匯差,可以讓約翰賺上加賺。

可怕的是,湧入臺灣市場的熱錢,何止10萬美元而已?

從日本1985~1989年的經驗可以發現,股市與房地產幾乎是同步走揚的狀況,盛況時期是全國50%的人民擁有土地,20%擁有土地繼承權,只有30%的人民沒有土地。

緊接著日本開始意識到熱錢與升值的可怕,先是在1989年開始進行緊縮貨幣政策,結果在1989年年底,股市開始暴跌,最主要來自於熱錢退潮,其次則是股民信心問題。緊接著在一年以後,被熱錢與日本國內寬鬆貨幣政策所吹大的資產泡沫破裂,房價與土地價格也出現暴跌,一路至今。

有了日本的前車之鑑,PIMCO不斷提醒亞洲各國,雖然歐美各先進國家實行寬鬆貨幣政策無法抵擋,但也不宜快速升息,開始緊縮貨幣政策,因為極有可能產生資產泡沫的疑慮。

雖然未來的事無法預料,但有前車之鑑,近期如果要投入到股市、匯市、房市的朋友,得多留心注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