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

20.8億元的清乾隆花瓶

今天在左岸的新聞媒體上見到,一只清朝乾隆年間的40公分高花瓶,居然在倫敦的拍賣會上創下4,300萬英磅(約合新臺幣20.8億元)的售價,這也刷新的中國文物在國外拍賣的歷史紀錄。

事實上,我是在左岸的媒體見到以後,才連回臺灣的媒體閱讀,兩岸媒體對此事件的解讀真的不一樣。左岸的媒體開宗明義就說這筆交易太貴,如果這個文物原本就屬於中國(意指非法取得),那麼,就應當要順著適當的管道還給中國,而不是掠奪以後,又高價賣還給失主。

為了弭平這種思想,英國媒體大肆讚揚中國這位得標主的作為:『從小偷的手上買回失物,是道德高尚的表現。』這只花瓶是一對兄妹自整理父母親的遺物時無意間發現,花瓶底部印有【大清乾隆年製】,可以確定是1740年代的作品。不知何故流至英國,然後輾轉到了這對兄妹的已故父母手中,最後成為拍賣物品。

原本拍賣會預估這個花瓶約價值80~120萬英磅,沒想到最後的得標價格竟然高出了40倍。

除了這個花瓶,日前還包括清乾隆年間的長頸葫蘆瓶、乾隆80歲時刻出的龍形白璽,都在倫敦的拍賣會上被高價買回,而買家都是中國人。不僅如此,在英國還陸陸續續發現許多中國文物,而這些中國文物也都以價值不斐的金額賣出。如果這些文物來自當年圓明園、英法聯軍、八國聯軍等掠奪,那麼今日中國再高價買回,豈不是被當了冤大頭?

不過,有些中國人不這麼想,他們認為,能夠高價買回中國文物有兩層意義,第一是從外國人手中以文明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東西;第二是過去無法收為己有的文物,如今可以透過拍賣的方式納歸己有。舉個例子來說,過去乾隆所刻的龍形白璽,何其有幸落入百姓家?

美國的媒體則認為,中國人得了一種受自尊控制的病,所以要把流落在外的文物買回來。至於得標者雖然都是中國人,但是資金不一定全都是該人所有,背後資金的供應者,很有可能是中國政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