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

數字滿天飛,解讀在個人

越到年關,許多數字最是滿天飛。許多所謂的「名嘴」或是投顧公司,一開年就喊著股市上萬點,其實我很想請教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士,究竟他們說出的話所本何來?

最近重新翻閱一本股市前輩所撰寫的書,書裡面提到很多股市的心理反應。以前看這本書,只有淡淡的感覺。最近再翻閱,再比對這兩、三年的金融海嘯,許多片段都浮現出來。簡單地說,證券市場是直接金融,而應該要負責任的,就是投資者自己。面對市場上滿佈的資訊與數字,投資人(包括我自己)更應該要有判斷的能力。

不說股市,媒體最近趕上年關時節,版面上充斥的是哪一家公司的年終幾個月,或是哪家公司的分紅高達幾萬元,今天就連人力銀行也湊一腳,發布員工心目中的頭獎金額為78萬元,但是企業主的最大獎則是6萬元,兩者相差了13倍。

IMG_3381媒體當然不全然是站在『誤導』閱聽人的立場,但是礙於版面因素,可能會有很多字句被刪除,例如:取樣的樣本數、有效樣本數…。試想,如果訪問的是一般企業員工,期望的頭獎自然是越高越好,可是,這受訪的企業主如果不在1000大企業,或是資本額不在某個程度以上,這樣的數字有多大的意義?

遇見某個從事房仲業的朋友,劈頭問他:「今年是領18個月的咖嗎?」答案是否定的。媒體編輯主管喜歡數字、突顯數字片面意義的特性又再一次得到證明。這位朋友告訴我,房仲業業績好的員工不會是全面性的,獲得18個月的年終也只是少數人,況且以他們「不算高」的底薪來看,18個月還是不算特別好。

金融業也因為去年業績大好,傳出做一年、賺一年(12個月)的年終分紅。這家金控公司每位員工都是這樣嗎?答案還是否定的。同樣只有業績大好的同仁可以獲得高獎勵。

種種的數字背後,讓我想起公司治理的問題。如果今天金融業者只講績效、不講專業,幾年前理財專員騙客戶簽下鉅額理財工具的劇情恐怕又要上演,因為理專只要績效好,錢自然滾滾而來,銀行要規避的風險?哪管得了這麼多?先為了業績追求風險再說!

這幾天浮上媒體版面的數字還有很多,閣員為了表示清廉,公開喊話上至總統、下至清潔員的年終獎金都是同一天發放,可是今天還是傳出臺中市的清潔員還沒領到一月份薪水,只因縣市升格的因素。

判斷資訊、解讀數字,然後做出正確且有效的決定、利己,是我要持續學習的功課。